辽阳管道疏通,辽阳疏通下水道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辽阳管道疏通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辽阳管道疏通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康熙年治理黄河的功臣?
答案如下:
是靳辅。
靳辅是汉八旗的镶黄旗。是清朝顺治时期的内阁中书。水利专家。
靳辅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黄河流域进行全面考察。提出综合治理方案。加固堤坝。疏通漕运。使黄河千年水患得以彻底解决。
一、靳辅(1633年—1692年),字紫垣,辽阳州(今辽宁辽阳)人,清代大臣,治水名臣。
靳辅自幼知书识礼。顺治六年(公元1649年),走上仕途。时间到了康熙十年(1671年),靳辅被任命为安徽巡抚,成为了一方要员,在任共六年,做了许多利民的举措。
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靳辅开始担任河道总督。上任后,靳辅一连上八道奏折。史称“治河八疏”,就是将黄河、淮河、运河视作一个整体,全盘考虑防汛、减灾、通航、漕运等事宜。
功臣是靳辅。
靳辅(1633年—1692年12月26日),字紫垣,辽阳州(今辽宁辽阳)人,隶汉军镶黄旗,清代大臣,水利工程专家。
清初,黄河多次泛滥成灾,在河南、安徽一带经常决口,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,从今天的苏北地区入海,既影响了漕运,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,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。
对此,康熙帝曾把“三藩、河务、漕运”作为其时三件大事,并亲自书写成条幅,悬挂于宫中大柱上。他选派靳辅为河道总督,又对治河专家陈湟,委以重任。
经过十年(1677年—1687年)的辛苦经营,终于使黄河、淮河各归故道。永定河原名浑河,又称“小黄河”,在流经北京附近时,常常淤塞成灾。
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最大功臣是靳辅。靳辅是康熙初年为内阁学士,当时的水利工程专家。他上任后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,经数月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,总结历代治黄的利弊得失,靳辅上奏了著名的治河方略《经理河工八疏》。将黄、淮、运三河一气贯通,提出了五项治理工程、六项保证措施。
这些工程与措施包罗了全面治理河道、协调三河水系关系,保证运河水位,连治河大小官员的选派、钱粮来源、如何免除***浪费等都安排妥当。在我国治河史上,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康熙年治理黄河功臣是靳辅。 靳辅(1633年—1692年12月26日),字紫垣,辽阳州(今辽宁辽阳)人,隶汉军镶黄旗,清代大臣,水利工程专家。 清顺治时为内阁中书,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,康熙十年(1671年)授安徽巡抚,参与平定三藩。康熙十六年(1677年)调任河道总督。
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,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,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,并积极组织实施,终使堤坝坚固,漕运无阻。
张耒的词作《风流子》该如何赏析?其中有何典故?
张耒是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,也是性格最接近苏轼的,他的生活经历也和苏轼差不多。十九岁丧父,科举中第后不久,他就被牵扯进北宋党争中,此后的经历就是一贬再贬, 61岁抑郁而终,《风流子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,全词如下:
从这首词的意思来看,应该是张耒因为恩师苏轼的缘故,遭遇贬谪离开家乡,与妻子天各一方,触景生情所做的一首写景抒情词。在词中,词人虽然引用了相当多的典故,却没有让人感觉晦涩难懂,难以理解,反而感觉语言浓厚醇美,可见词人在诗词创作上的功底之深厚。下面我们分句欣赏一下:
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亭侧的平地上,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近了,秋天捣寒衣的季节也到了。
这一句话中就有三处用典:一是“木叶”,来自屈原笔下的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,自屈原以后,“木叶”也成为描写秋景兼乡思的妙词。如唐代沈佺期的《独不见》诗中就有“九月寒砧催木叶,十年征戍忆辽阳”的诗句。
二是“亭皋”,来自于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: “亭皋千里,无不被筑”。王先谦《汉书补注》曰“亭当训平,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。皋,水边地,故以平言”。所以“亭皋”我们翻译为水边的平地。
第三个是“捣衣”,李白有诗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”。在唐代,士兵们的衣服是自己家里准备的,***不管。所以到了秋天农闲季节,妇女们就会在家用捣衣棒把衣料捶打柔软,然后做成衣服寄给戍边的亲人。
首句中的“木叶”、“重阳”、“捣衣”都蕴含着思念亲人的意味,词人用在这里,从侧面表达出了对妻子的思念。
无奈心中愁思太多,以至于刚到中年就两鬓生出华发,要是将菊花簪在发间,恐怕菊花也会羞恼。
这一句运用庾信和潘岳的典故: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辽阳管道疏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辽阳管道疏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ndy88.com/post/17409.html发布于 10-05